【個人專欄】
祝融一再光顧古蹟的省思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主任)(2008.3.17)
上週,台北迪化街兩棟老房子又火災了。事實上,這一陣子,關心文化遺產的朋友最痛心的事乃是古蹟火警頻繁發生的現象。從去年底到現在,只不過短短幾個月, 台灣發生了數起古蹟火災的事故,韓國首爾的南大門也毀於大火之中。在電視上看著被大火燒毀的文化資產,我們除了痛心之外,不禁要問,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的教 訓,我們為何還是無法避免悲劇一再的發生。最主要的問題應該是在於我們無法掌握到古蹟火災發生的因,因而錯失防範於未然的機會。
首先,古蹟為何會火災,基本上的原因有兩種,一為人為的縱火,二為外來的火苗引發,三為古蹟本身的老舊電線走火,四為人為的疏忽。這四種原因中,第一種最 難防範,因為我們無法正確的掌握到誰會來古蹟縱火,即便知道誰有這種可能性,但因為不是現行犯,也無從阻止。在過去的案例中,我們事實上可以發現,可能的 縱火者多數與古蹟本身有關,很少是被縱火慣犯隨機點火的。台灣歷年幾次重大文化資產火警,都發生在古蹟指定的關鍵時刻,其中的奧妙相信大家都知道,是縱火 者不想讓建築被指定為古蹟,進而採取玉石俱焚的偏差手段,可是最後也都因為種種因素查不出來而不了了之。另一種縱火的人則為因為對人或對事的不滿而將憤恨 轉於古蹟之上,像首爾南大門的縱火者就是對於政府不滿而放火。
第二類的火警則導因於外來的因素,如廟會或慶典的燃放鞭炮或衝天炮也都可能意外導致火災,甚至也有隨手亂丟煙蒂引起火警的例子。第三類的電線走火大多發生 於老舊且長久未修的建築上,因為電線外皮脫落導致短路或者是用電超過負荷而過熱引起火警的案例也都可見。第四類為人為疏失則是可避免但卻未避免的情況,比 如說管理人員在古蹟內烹煮食物或者於古蹟整修時不慎引發火警的情況。上述幾種情況雖然起因不一,但是所造成的後果卻是一樣嚴重。面對古蹟不斷的遭到祝融之 侵襲,文化資產界及相關部門都應有對策因應,以下三件事之執行乃當務之急。
一、建立古蹟防災的正確觀念。基本而言,台灣的文化資產界並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災觀念。許多人可能都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火災應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建築上。然而水火無情,火災並無法事先預知,因此往往一發生就無所適從。
因此在古蹟內如何有效且積極的防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當務之急。當然,古蹟內經常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何在萬一火災時不會因為救火過度或不當而造成文化資產的二度傷害,也是我們必須謹慎小心的。
二、古蹟範圍及古蹟工地應該全面禁煙禁火。為了更有效的預防火災,台灣應倣效國外,在古蹟範圍全面實施禁煙禁火。過去,由於防災意識薄弱,台灣絕大多數的 古蹟並無所謂的禁煙政策,訪客可以自由的於古蹟內抽煙,也使古蹟多了一份發生火災的可能性。為了徹底避免因為有人亂丟煙蒂或不當用火引發火警,古蹟範圍內 除了原機能的用火(如廟宇的燒香)外,應該徹底的嚴禁煙火,而且此政策應擴及到古蹟工地。在此方面,日本文化遺產的經驗可以提供台灣許多參考之處。
三、定期舉辦消防演習。基本上,火災是沒有預警的,因此一旦事故發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即便是有良好的消防設備,遇到火災不會使用也是枉然,因此古蹟範圍 及古蹟工地必須定期舉行消防演習,以使各相關人士都可以熟悉逃生動線與消防器具,減少真正發生火災時人員、建築及財務可能的損失。
【值得關心的新聞】
◆韓國首爾南大門被縱火
韓國首爾著名古蹟南大門被縱火,經過五小時焚燒後,這棟具有600年歷史的地標幾乎已全然付諸一炬。據媒體報導,韓國民眾對國寶焚毀不能置信,有目擊者稱 ﹕「崇禮門的火焰聲,彷彿國民的哭聲。」南大門是在1398年,朝鮮王朝開國國王太祖李成桂時期完工,正式的名稱叫做「崇禮門」,目前是排名第一的國家一 級古蹟,是首爾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木造城門。南韓文化遺產廳表示,將以2006年製作成的精密實測圖為基本,再參考1960年代初的崇禮門修繕報告書等籌劃 修復工程。樂觀預計,至少要斥資200億韓圜(約1.6億港元)、花3年時間便能重拾舊觀。但修復的問題,已逐漸在韓國的文化資產界引發不同的討論。
◆北京圓明園的修復
3月初,有媒體報導「北京圓明園與浙江橫店圓明新園吵得不開交,而前者的修復工程已是爭議不斷;原訂今年開始動工,目前尚無動靜」。此新聞再度引起許多人 對於北京圓明園遺址是否修復的關心,甚至論辯。事實上,圓明園的修復,在中國大陸的古蹟界幾十年來一直是個不斷討論,但總是沒有辦法獲得全部人的期望。八 年前,北京圓明園確定象徵性地修復百分之十的古建築。這項耗資近九千萬元人民幣的工程,原計畫今年北京奧運前完工。但到目前為止,「整修派」與「廢墟派」 又相持不下,互不讓步。圓明園修復工程是2000年公布,根據「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明確要恢復部分古建築,「規劃」被認為是圓明園整修派的勝利,整修 派的三大主張—恢復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部分古建築都得到確認。與整修派對峙的廢墟派,從文化、美學的角度指出,圓明園最可貴的就是它的一片廢墟,反對建 造「假骨董」;著名西方文學專家葉廷芳教授說,廢墟是一種美。廢墟派專家分布多個學科領域,整修派則多為清史專家和圓明園專業研究者;後者認為,部分重現 比斷壁殘垣的遺址,更能體現圓明園的價值。不過,環保主義者異軍突起,成為廢墟派的新生力量,提出要保護圓明園生態,希望改變「規劃」的內容。因圓明園西 區存在三百多種野生植物、一百六十多種鳥類,生態多樣性非常豐富,如按照「規劃」,這些植被將蕩然無存。
【推薦國際文化資產與建築相關會議】
◆「百年風華-台博館的建築特展」2008/1/15-2008/7/20
百年風華
2008年恰逢國立台灣博物館建館百周年紀念,該館自1月15日起至7月20日止於該館三樓展出「百年風華-臺灣博物館建築特展」,針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 的博物館發展軌跡推出系列展覽。整個展覽內容將著重在建築物本身的設計、建造、風格及特色,並針對百年來所展出的重要展覽作深入介紹,帶著民眾一同回顧過 去一世紀以來的臺博館歷史。國立台灣博物館是台灣日治時期的經典建築,透過這次的策展,大家可以看到一座建築之生命史。
◆「ICOMOS第16屆大會暨國際科學研討會」
ICOMOS第16屆大會暨國際科學研討會(16th General Assembly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ymposium)將於2008年9月29日至10月4日於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此次國際會議的主題為「場所精神 - 在無形文化遺產與有形文化遺產之間」(The Spirit of Place – Between the Intangible and the Tangible)。有興趣的人可以至www.conferium.com/Clients/icomos/en/05_appelconferences.htm查看資料。
◆「建築保存維護的責任與機會-理論、教育與實踐」國際會議
一項以「建築保存維護的責任與機會-理論、教育與實踐(Responsi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將於2008年11月3日至5日於約旦安曼佩托拉大學(Petra Uneersity)舉行。此會是由「阿拉伯區域建築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in the Arab Region)」主辦,佩托拉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協辦,會議子題有四項,分別為「遺產觀念與保存維護回應」(The Heritage Idea and the Conservation Response)、「設計領域的保存維護」(Conservation in the Design Realm)、「保存維護涵構與地理學」(Conservation Context and Geography)與「保存維護教育、資訊與科技」(Conserv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es)。有興趣的人可以至http://www.csaar-center.org/conference/2008B/查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