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人專欄】
參加ICOMOS第十五屆大會感言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主任)(2005.11.4)

epaper13  

國際文化紀念物暨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onuments and Sites,中國大陸譯為國際古跡與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General Assembly)於10月17日到21日於中國西安舉行,一共有來自全世界八十個國家及地區的代表一千多人參與了全世界最大文化遺產非政府組織的盛會,而這次會議的規模也是歷次最大的一次,並於18日及19日舉行國際科學研討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ymposium),主題為「場域中的文化紀念物及歷史場所-維護變遷城鎮景觀與地景中的文化遺產」(Monuments and Sites in their settings–Con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changing townscapes and landscape)。研討會由近六百篇投稿的論文中選出一百多篇於會中分成四組發表。西安市為了此次盛大的國際會議,動員了西安各校外語相關科系的學生擔任志工,並於市區內各重要地點設置各種大型看版,17日晚上並舉行隆重的仿古入城儀式,以歡迎各地代表。

在 文中,筆者談及了重新定義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也指出了文化遺產的無形價值特別受到重視的歷程。事實上,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無形文化遺產總是被獨立的看待。在台灣,古蹟的無形價值更是很少成為保存維護中的議題。因為被維護的古蹟中缺少人的觸感,對於文化遺產視覺部份的強調開始受到批評。二十世紀末,文化遺產非視覺性的部份開始被加以重視。1989年「聯合國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文」開啟了全球性對於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之新紀元,並且在2003年「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達於頂點。

從某些觀點來看,無形文化遺產可以被視為是文化遺產獨立的類型。然而嚴格的說,許多無形文化遺產是與有形文化遺產相互關聯。在西方國家,對於文化遺產態度的改變可以清楚的反映在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相對於以往許多單獨古蹟被列名世界遺產,愈來愈多的文化景觀與文化路徑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法國到西班牙的聖地牙哥朝聖路及萊茵河中上游都是實例。事實上,這種改變乃是始於1992年世界遺產執行方針修正將文化景觀與文化路徑納入。這是一種全球更"人類學"的步趨,將物質的歷史證物置於更寬廣的社會文化脈絡,亦即無形元素之中。

現在,許多亞洲國家的專業者已經從西方的實例與世界文化遺產中學習。他們瞭解了古蹟中無形價值的重要性。在日本,文化景觀已被納入法律之中。2004年被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紀伊山地忠實地呈現出這種改變中的態度。紀伊山地的森林景觀與神道及佛教的宗教建築與它們的儀式構成了文化遺產的完整內容,表明了有形與無形部份的整體性。事實上,2004年10月在奈良舉行的「保護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之整合性方向」會議後所發表的「大和宣言」更總結了會議主題的努力。 與紀伊山地類似,台灣許多古蹟都是不同宗教的寺廟。許多有價值的儀式與活動是這些宗教古蹟不可分離的部份。然而寺廟如果不保存無形價值,過去被認為是莊嚴 神聖的宗教儀典,終將會變成有如嘉年華會一般,許多特色也會庸俗化。

在體認到許多文化遺產中的無形特色不是價值降低就是受到威脅,許多亞洲國家現在正實行更適當的策略來保護它們。他們也體會到如果無形文化遺產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如此重要的話,一定要有強而有力的法律作基礎,否則無形遺產的保護將徒勞無功。台灣必須重新重視文化遺產中的無形價值,以便不只是古蹟之建築硬體,其 中的無形特色也應以代代相傳。

此次大會一項令人注目的事乃是於10月21日通過的《西安宣言》這項國際文獻。國際文化紀念物暨歷史場所委員會每次大會除了過各種決議案外,也會針對目前 世界上最需要關注的文化遺產保存課題通過宣言或憲章,其內容將會被全世界所遵循。《西安宣言》全名為《西安遺產結構物、歷史場所與地區之場域維護宣言》(Xian Declar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Setting of Heritage Structures, Sites and Areas)是由日籍的副會長西村幸夫於最後一天的大會中就條文逐一宣讀後由大會通過。這項宣言是繼1994年《奈良真實性文件》後,另一項冠以亞洲城市 名稱之國際性文化遺產文件,因此別具意義。中國大陸更以此廣為宣傳,幾乎在西安市發行之10月21日的晚報及10月22日的早報中均以頭條報導此事,並且宣稱是「中國文化遺產界打入世界主流文化遺產界的勝利。」姑且這種聲稱是否言過其實,《西安宣言》的通過與其關注的課題其實值得台灣的文化資產界深思。

《西安宣言》一共有十三條條文,分為五部份。在第一部份,宣言就開宗明義的承認「場域」(settings)對於文化遺產中之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重大意義之貢獻,並且於第一條中將「遺產結構物、歷史場所與地區之場域定義為其緊鄰或著延伸的環境,並且對其重大意義與特殊的特色有所貢獻者。」宣言也指出遺產 結構物、歷史場所與地區之重大意義不只衍生於傳統的一些價值,也衍生於其和場域是否存在著有意義的關係。《西安宣言》並不是排斥場域會隨著時間而變遷,但 是認為必須發展規畫工具與實踐,以便可以維護與管理場域。宣言在第九條卻明確的指出:「變遷的速度及對於遺產結構物、歷史場所與地區之變遷及轉型的個別與 集體衝擊是一項進行中的過程,必須加以監控與管理。」而第十條也載明:「對於遺產結構物、歷史場所與地區之變遷必須加以管理以維持文化重大意義及多樣的特色。」

事實上,國際上的文化遺產保存維護在近十幾年起了很微妙的變化,不但關注的範圍有自西方世界偏移到亞洲及中東地區,更對於關注的主題自單體建築物擴大到群組、城鎮歷史中心或路徑,甚至是無形價值及經營管理與教育計畫。過去單體建築精英式的修復只會應用於極少數的建築精品之上。《西安宣言》的出現乃適度的修正了文化遺產的保存維護對策,希望世界各國,除了建築本體的關注與必要的修復外,更應該多花點經費與精力於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整頓與監控。

從《西安宣言》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面向來檢討台灣目前古蹟整修中的幾個問題。首先是場域的問題,台灣幾乎是每個古蹟周遭的環境都該反省。一般而言,從古蹟外朝向古蹟內的視覺景觀尚可接受,但自古蹟內往外的視覺景觀則大多數是慘不忍睹,雜亂無章。事實上,台灣的文資法在舊版的第36條以及新版的第33條至36條中都有涉及環境的條文,如:「古蹟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對於基地面積或基地內應保留空地之比率、容積率、基地內前後側院之深 度、寬度、建築物之形貌、高度、色彩及有關交通、景觀等事項,得依實際情況為必要規定及採取獎勵措施」;但是條文重點都置於保存區內,對於保存區外的環境 則著墨較少。

《西安宣言》強調場域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台灣古蹟整修太重視古蹟本體修復的問題。像台灣目前不分古蹟及歷史建築之等級好壞,以近乎國定古蹟的修復方式及經費,投注於整修之上,在國外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其實許多整修都是不必要也不急迫,因為這種方式只會造成許多古蹟因為有整修的經費就採取儘量多修,反而讓許多歷史證物被毀壞的荒謬結果。《西安宣言》雖然冠上了西安兩個字,但它並不是中國國內的宣言,而是一項國際文件,對企圖成為國際成員一份子的台灣,古蹟界一定要坦然的面對,並且作適當的回應,不能再自我封閉於與國際文化遺產界隔離的小範疇了。

【相關新聞】
◆搶救「惠來遺址」
十月上旬,台中地區的媒體都以顯著的版面,報導了龍王颱風過境後,惠來遺址慘遭泡水,滿目瘡痍的情形。也報導了民間團體發起「搶救惠來遺址」的行動。9月 17日,筆者也曾經參加了一場有關惠來遺址的座談會,並以「現地保存與文化資產真實性」為題,提出個人的看法,文中引用了1990年「考古遺產的保護與經 營管理憲章」中的的陳述:「考古遺產經營管理的整體目標應該是現地保存文化紀念物與遺址,包括適當的長程維護與對所有相關記錄與收藏品等之監護。任何將遺 產元素遷移到新址之舉代表違反了保存遺產於其原始涵構之原則」,提出了惠來遺址現地保存的看法。

事實上,國際上有非常多的法令規章都談及此基本原則。甚至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在最重要的原則真實性(authenticity)上,提到了四點,其中「環境」就是一項。因而,我們應該力求突破以往將考古成果異地展示的方式,努力讓惠來遺址可以現地保存,讓台中的歷史可以現地往前推,這才是台中人的光榮。如果惠來遺址可以現地保存,我們又該如何因應呢?世界上對於考古遺址或建築遺蹟的保存方式,在不同的國家中存在著不同的態度,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的基 本策略也不盡相同。在文化先進國家,基本上存在著現地原貌保存、遺蹟原貌保存+博物館與遺蹟與新設施新舊共融保存三種模式,其中第三種為近年較受歡迎的作 法。惠來遺址其實可以先透過必要的程序,指定為保存區,再設定某些條件,使將來的新設施必須受到某些規範。有了這些規範作為前題之後,我們就可以思考加入 新的設施,使遺址可以在比較好的人造環境控制之下來展示。

為什麼近年來許多國外遺址都不排斥新設施的存在呢?因為文化遺產絕對不是一處完全靜止的建築,它是必須隨著外在環境而自我調適,否則很容易與時代脫節,甚至被時代所淘汰,反而失去了保存的意義。因此如何在不影響或者破壞文化遺產原有特色,適當地替文化遺產的軟硬體更新添加必要的設施,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乃是文化遺產必須面臨的實質課題。惠來遺址其實可以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功的成為新的文化焦點,會不會成功正在考驗大家的智慧。

【活動訊息】
◆《文化的流轉與斷層--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建築》特展11月1日起展開
由國立台灣博物館辦,淡江建築系協辦之《文化的流轉與斷層-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建築》特展,11月1日起起至2006/2/28,於國台博(台北市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301展室展出,歡迎參觀。

◆消失的地景到增溫的城市~眷戀我的台灣村全國研討會11月12-13日舉行
由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主辦,桃籽園文化協會(龜山眷村團隊代表)承辦之「消失的地景到增溫的城市~眷戀我的台灣村全國研討會」11月12-13日舉行。報名方式1.mail-pei.ch53005@msa.hinet.net;2.fax-03-3507249/tel-03-3595696桃籽園文化協會眷村研討會小組楊小姐;3.郵寄-333桃園縣龜山鄉明成街10巷20號桃籽園文化協會收。

◆第八屆古蹟、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暨古蹟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11月舉行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文化資產所,預計在11月12日舉辦第八屆古蹟、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暨古蹟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而在研討會之前尚有"論文徵稿"活動 (需經審查通過方可發表),收件日期至8月31日止。參加當天研討會活動者報名日期則自9月1日~10月15日止。報名請傳 真:03-2656152;03-2656199或e-mail:lily1907@ms62.hinet.net。連絡電話:03-2656129,聯 絡人:林莉莉、曾惠裏助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itage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